胸肌萎缩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不过是冰山一角
TUhjnbcbe - 2022/11/18 22:06:00

「本文来源:都市快报」

(上接B03版)

记者俞茜茜张静

通讯员方序鲁青童小仙摄影来鑫萍

立志当医生的21岁湖北小伙

在杭州确诊肝豆状核变性

有办法治疗且费用不算昂贵

我是罕见病患者中的“幸运儿”

如果没有患上这个罕见病,21岁的湖北小伙何宇和同学们一样,正坐在医学院的教室内,汲取医学知识——他的志向是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

年1月,何宇念完大三第一学期,高高兴兴回家过年。到家后,他感觉右腿有点使不上劲,以为是赶路累了,又值国内新冠疫情大暴发,一家人也没放在心上。

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半年。直到9月开学的一天,何宇给远在深圳工作的爸爸打去电话,说自己右腿痛,上楼梯也有些困难。爸爸没往坏处想,医院挂个骨科拍个片。

CT片显示骨头正常,仅有一点腿部水肿,何宇重新回到学校。可那时,上到四楼的寝室,他已经比其他同学要走得慢很多。

到了11月,何宇的右腿还是痛得厉害,抬左腿也变得费力,在同学的搀扶下,医院重新拍片:腿部CT片的结果和上次一样,腿没有毛病。

到了年1月,何宇的病情发展得很快,出现了手抖的现象,经常拿不稳筷子,扣不上纽扣,接着连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当医生的爸爸立刻警觉起来,意识到这可能不是腿的问题,赶紧和妻子从深圳赶回湖北。

医院,兜兜转转了一个多月,大年初二,医院,何宇被怀疑得了“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何宇清楚记得,念大三那会儿,曾经在《神经病学》这门课上学过这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个病落在了自己身上。

何妈妈感觉天都塌了下来,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天天以泪洗面。“当时真的难以接受,儿子一直健健康康的,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何宇妈妈说,“丈夫安慰我,说早诊断早治疗,还是有很大机会康复的,我才稍微感觉好受些。孩子很懂事,可能也不想我担心,他表现得很乐观。”

医院医生的建议下,今年3月,何宇来到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五病区接受治疗。

做了基因检测、脑部核磁共振、肝脏B超等一系列检查,吴志英教授确诊何宇得了“肝豆状核变性”,并制订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药物排铜为主要治疗手段,平时保持低铜饮食,避免吃坚果、牡蛎、蘑菇、巧克力等含铜量高的食物。

从深圳到杭州,每次往返乘坐飞机。这次已经是何宇第6次入院。

“每个月都要住7天院进行药物排铜,每次花费万把块钱吧。第二个疗程开始,孩子走路就不用我扶了。”何宇妈妈说,“医生让孩子多锻炼手脚,有时候我就陪他打打扑克,现在他筷子拿得挺好。上回住院,碰到一个和我儿子得了一样毛病的小伙子,他才18岁,治疗两年了,走路和说话都恢复得很好,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对于患病这件事,何宇倒是非常坦然和乐观。因为他知道,在所有罕见病当中,只有极少数的可以治疗,而肝豆状核变性就是为数不多可治疗罕见病之一,而且效果不错,他已经算是其中的“幸运儿”了。

“生病就治呗,不害怕。我今天感觉特别好,想早日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一旁,何宇一字一顿地说出,尽管他还有些口齿不清,但大家都能听明白。说完,他站起身,在病房里走了一圈,笑得很灿烂。

两个学龄前女儿

都患上不明“怪病”

身为检验科医生的父亲

锲而不舍找到病因

*的林先生是一位检验科医生,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4岁多,小女儿1岁多。大女儿1岁7个月开始学走路,但走路一直不稳,直到现在还摇摇晃晃,双腿像踩在轻飘飘的棉花上一样。去医院做检查,运动神经基本正常,头颅核磁共振、神经B超、代谢物检查等都正常。

林先生和妻子带着大女儿辗转多地著名的神经内科就诊,挂了20多次专家号,临床诊断为“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但做了2次基因检测,都没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

因为大女儿的异样,小女儿出生后林先生就多留了一份心。小女儿1岁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林先生特地检查了她的膝跳反射,发现她都没有。小女儿会不会也患上和姐姐一样的“怪病”?于是,也给小女儿做了基因检测,也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

他辗转重庆、成都、北京多地就诊都无法确诊。

林先生自己判断女儿的病应该是某种遗传罕见病,身为医学工作者,林先生仔细分析了两个女儿的基因检测报告,“发现我们家两个丫头都存在相同的COX2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我和我媳妇遗传的。”

沿着这个线索,林先生在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上搜索相关的关键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搜到了吴志英教授团队几个月前刚发表的一篇英文论文。

“我觉得很可能找到了病因,我们家大女儿的症状与您团队发表的文章非常相符。”林先生很想知道女儿的疾病如何确诊,最终预后如何,可以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他给吴志英教授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林先生搜索到的这篇论文,年3月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Brain杂志,这是吴志英教授团队历时6年的研究成果。

浙大二院罕见病门诊有不少遗传性感觉神经病患者,吴志英团队敏锐地发现,在来就诊的患者中,有8名患者的COX20基因都发生了复合杂合突变,由此推测,这个突变的基因会不会就是他们患病的共同原因呢?

于是,团队成员开始跟踪随访这8位患者,深入探索COX20突变的致病机制,最后形成的证据链表明,COX20突变确实会降低神经细胞功能,从而破坏感觉功能。

和吴志英团队取得联系后,林先生请北京的专家再次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分析病因,医院的专家也认同疾病是COX20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至此,萦绕在他心头的谜团终于解开了。

明确病因后,林先生最关心的是女儿的病将来预后如何,有没有治疗的方法?

吴志英教授团队的余昊医生告诉他,浙大二院这8名患者中,有1名已经40多岁,虽然存在走路不稳、肌肉萎缩和足关节的一些问题,但不影响生命,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虽然目前针对COX20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还没有特效药,但余昊医生的回复大大缓解了林先生一家的焦虑。林先生说,如果后续有新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试验,他们家愿意参与团队的研究。

已知的多种罕见病

不过是“冰山一角”

有的人到最后都不知道

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罕见病的家族成员一直在不断发展中。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认识到的罕见病超过种,但每年仍然不断有新的罕见病被发现,保守估计我国的患者在万人以上,其中大部分属于“未诊断疾病“。

未诊断疾病可能是包括具有共同特征的未命名疾病组、表型良好描述的疾病、分子基础未知的疾病或由未知的非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大多数在医学上还未被充分认识,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需要国际科学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确诊自己得了哪种罕见病的患者,已经属于“幸运儿”,因为有的人即使得了病,可能始终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

罕见病的诊断不是最困难的

真正的难题是治疗

吴志英教授说,临床上,有许多人和林先生一家有着类似经历,辗转多地就医,却始终无法明确病因。

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IRDiRC)-年的目标之一,是所有在医学界已有先例的疑似罕见病病例,在初诊后的一年内得到诊断;所有目前疑难未诊断病例将进入全球协作下的诊断和研究流程。疑难未诊断疾病是医疗领域“人类认识疾病的终极挑战”。

不过,在吴志英看来,罕见病的诊断还不是最困难的,真正的困难是在治疗上。

在已知的多种罕见病中,仅有不到5%存在有效治疗方法,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囊括的种疾病种,也仅有约60%“有药可治”,多数罕见病当前治疗存在空白。

“尽管现实很残酷,但我希望患者不要失去信心。”吴志英教授说,“有些罕见病还没有治疗药物,我希望患者明白,活着最重要,活着就有希望,也许三五年后药物就能研发出来了。”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内患者均为化名)

肝豆状核变性

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致病基因“ATP7B”,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1/。患者由于排铜功能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多个脏器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

根据铜沉积的位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会表现在身体不同部位。当铜沉积在肝脏里,会出现肝硬化、腹水,最终导致肝衰竭;铜沉积在大脑里,会出现手脚抖动或僵直、讲话口齿不清、流口水、冲动易怒、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铜沉积在角膜上,会在病人的眼睛上看到一个特殊的棕绿色环状物,医学上称之为“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环)。

治疗现状:已有特效药。早期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若神经症状出现时间长则难以完全逆转。

1
查看完整版本: 已知的7000多种罕见病不过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