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门诊
医院
主任医师李慎果
读者咨询
高南乐已回复李主任:
我已退休20年,多年患有高血压病,靠服药(络活喜等)维持血压稳定。最近,我常出现阵发胸闷、心悸、左肩不适,几次心电图报告均为“心肌缺血”。向您请教:心肌缺血与冠心病是一回事吗?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诊断和防治?谢谢!心肌缺血是心电图检查的一个“结论”(诊断),是根据图形的特征性变化作出的判断,主要依据是“ST段下降”和“T波倒置”两项图形变化。“心肌缺血”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种“病变”的提示,病理学常把心肌组织内“微循环血管灌注不足”“单位时间血流量过少(低于生理下限)”,称作“心肌缺血”病变。临床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冠心病)病人,都有心肌缺血,但心肌缺血未必都是冠心病。据报告,确有20%~30%的心肌缺血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冠脉基本通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很轻。显然,这种心肌缺血是来自心肌内的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是心脏的自养血管,直接开口于左心室,其分支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位于心外膜内,包括肉眼可见的大、中、小动脉血管(管径1mm)。冠脉主干行走于心脏的中部,呈冠状环形,故得名。冠脉分为左右两支,右支供血给右心,很少出现严重粥样硬化,而冠脉左支很短,很快分为前降支和左旋支,为心梗的主要灾区。冠脉另一大部分,为冠脉的末梢分支网络,穿行于心肌组织内,由微循环动脉端血管组成(前小动脉、微动脉),冠脉造影不能显示(须用核素显影)。这部分血管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称为“微血管性冠心病”“微循环障碍性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ICM)等。长期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多,称为“硬化性心肌病”,可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猝死。
当前,门诊和体检中常提到的“心肌缺血”,主要是指有心绞痛样症状或心电图显示特征性改变的两部分患者,多数可能是早期(轻型)冠心病,有待进一步诊断、处理。少数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缺血患者(微血管性冠心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及心理障碍的老人。其心肌缺血的原因可能是:
1.高血压病,可导致小动脉管壁增生硬化及玻璃样变,管腔变狭,血流受阻,心肌微循环障碍。这种高血压性的心肌缺血在临床最为常见,但多发生在晚期。
2.冠脉痉挛可引起一时性心肌缺血,一般不多见,与精神因素、理化应激、过敏反应有关。
3.老年重度贫血,导致心肌缺氧,损害心肌。
4.心肌病。
5.心肌炎(病*性、过敏性)。
6.先天性(遗传性)疾患等。
另外,医生常将初诊病人诊断为“可疑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不能除外”,主要是指心源性胸痛症状不典型(病人述说不当),心电图变化不典型的患者。因为心电图缺血变化,常受多种干扰,如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心血管药物、患者心理疾患的影响等。临床医生为防止漏诊冠心病,常“轻易”提出心肌缺血的可能性,致使心肌缺血诊断扩大化。临床常见不少病人,经过复查、专科详查证实为虚惊一场;也有的病人为一过性症状,很快自行消失。所以,真正确诊的非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缺血很少。目前有关这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尚显不足,难以多论。
单纯(原发的)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与一般冠心病不同,降脂已非首要。主要用药策略是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首选硝酸酯类药,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依姆多)等。其次,改善心肌代谢,提高能量储备的药可使患者受益,如曲美他嗪(20mg,3次/日),辅酶Q10等。另外,中医辨证论治,服用中成药或处方药,安全有效。其他钙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ACEI、ARB等药使用与否,可按个体化原则选择。需要强调的是,要坚持整体健康管理观念,生活规律,精神愉悦、合理膳食,管控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防范各类心肌缺血。
更多精彩科普带您认识脂肪肝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坑”掉进去影响后半生糖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