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个上午,重庆市江津区蔡家镇大龙村,一路上郁郁葱葱的竹子在春风中拔节生长。
小路的尽头的一个院子里,陈厚祥正盘坐在门前的坝子上,手中篾条细长,飞龙游丝,几上几下,一个缜密扎实的背篼就有了雏形。
在蔡家镇,乃至李市、白沙等地,凡是买卖背篓的人,都熟知陈厚祥这个人,大家都玩笑似的称他编的背篼为“半截人背篼”。陈厚祥也自嘲地打趣道:“就算是个半截人,也要靠自己的双手,为这个家编织出希望和幸福。”
突遭变故,高位瘫痪的他忍受无尽折磨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9月14日,天气晴朗。28岁的石匠陈厚祥同往常一样,与同村的罗玉祥、刘德福等几个工友一起去附近的一家石场打工。临近下班时,石场一处山石突然崩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了。顷刻之间,陈厚祥被石头牢牢压住,顿时失去了知觉。工友们见状,赶紧把石头撬开,医院抢救。经诊断,陈厚祥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柱错位,脊髓损伤。“损伤了脊神经根,以后肚脐以下感觉功能会有丧失。”当时,医生给家属介绍情况时交代,今后这个病恢复起来是比较困难,大小便没有意识,如果时间长了,可能造成下肢肌肉萎缩,如果护理得不好,还极可能长褥疮。
当陈厚祥在急救床上醒来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他发现自己的双腿完全没有了知觉,瘫痪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连解大小便都要妻子严云刚帮助才行。为了给他治病,严云刚甚至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陈厚祥只能躺在床上,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劳累,内心更是遭受了无尽的折磨。
学编背篼,坚毅顽强的他撑起穷困的家
照顾自己、下地耕种、抚养孩子……常年累月地看着妻子默默地付出,陈厚祥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以床为伴的他开始思考着怎样寻求出路,为这个家做点什么。
年的一天,附近村民温立芳来到陈厚祥家中串门。温立芳一边放下背上的新背篼,一边抱怨:“现在的钱好用不好找,一个背篓也要10块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背篼就10块钱,为什么不学编背篼卖呢?
陈厚祥的想法得到妻子严云刚的大力支持。由于陈厚祥下肢瘫痪,完全不能动弹,妻子严云刚就帮他把整根竹子买回来并截断,先劈成二三指宽的竹块,再一捆捆放到陈厚祥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陈厚祥坐在地上,用篾刀把竹条劈成三层,剔除最里面一层不能用的,其余两层加工后留作编背篼用。就这样,陈厚祥开始了一门全新手艺的自学之路。
万事开头难。编第一个,不像,又试编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由于不熟悉刀法,没有技巧,陈厚祥的手经常被刀和竹子划破。后来,他索性用创可贴把指头缠上,才勉强解决了手指被划的难题。
“整整试编了一周后,编的背篼开始有些像样了,拿到蔡家街上去卖,卖了5块钱,好高兴哟,终于可以找钱了。”陈厚祥说。他至今还对第一笔成交的生意记忆犹新。后来,妻子将他编好的背篓背到20里开外的蔡家场上卖,但顾客都嫌弃背篼太丑。
陈厚祥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背篓编好。那时,不管手磨起多厚多疼的茧,不管被划破多少道口子,陈厚祥只要看到妻子的劳累和孩子的弱小,就横下心来慢慢琢磨如何编好背篼。慢慢地,背篼编好了,顾客喜欢了,陈厚祥妻子的脸上也绽放出了难得的笑容。
陈厚祥妻子帮助砍竹子。精编细作,感恩乡邻的他带动一个产业
从刚开始的5元1个,到现在的50元1个,陈厚祥编的背篼好看耐用,不但镇上的人来买,甚至龙吟、李市、白沙、夹滩等地的批发商也慕名来采购,销路很广。
“编好一个背篼一共需要12道工序。”陈厚祥说。从买来竹子到劈成细细的竹条,再编成背篼,全部都靠手工完成。陈厚祥的手虽然粗糙皲裂,但他能把根根楠竹灵巧地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十二道工序,道道都做得那么顺手。
陈厚祥说,他每天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劈竹条、编背篼。为了多编背篼,他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
“最多的时候每天能编4个,18年来,光是篾刀就用坏了十多把。”陈厚祥算了算,这些年来,附近几十户村民的竹子都被他买遍了,大概不少于60万斤。如今,大龙村也发展楠竹产业多亩,许多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
18年来,在妻子地精心照料下,陈厚祥的病情略有好转,可以坐在地上慢慢挪到坝子里编。这些不计其数的背篼,不仅养大了他的儿子,养活了一家人,还帮助了周边10多户困难邻居,更是让他的人生有了追求、有了盼头。
“谁说人生就一定能远离苦难?既然遇上了,就应该好好活着,对亲人负责,对自己负责。”采访中,陈厚祥一直有说有笑。他说,现在乡村旅游逐渐兴起,他正思考着靠自己的编织手艺干点别的。“编织手艺是互通的,只要给个模型,大部分手工编织品应该都能完成。”陈厚祥也想改进自己的手艺,编些精致的竹筒、竹筐等,做成城里人的旅游纪念品。
陈厚祥,一个重度残疾人,18年编织背篼超过个,用他坚韧的毅力,编织出一段自强不息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