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症状五花八门,主要有这五种情况
第一种:常在晨起或休息后脚踩地板第一下特别特别的痛,走了一段时间以后疼痛减轻。
第二种:一旦活动过多则疼痛加重;白天症状较轻,傍晚症状较重。不负重休息时症状缓解。
第三种:脚跟像触电一样,有时候脚底板还会有点麻麻的。
第四种:冲击波治疗了一段时间,足跟痛怎么不见好转?
足跟到底是怎么样的?看下这个解剖图
我们先请一直脚来做个标记,标记的几个点都是常见的足跟痛的位置:
1.跟腱止点腱病
疼痛大多集中在图中编号为“1”的位置。这其实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因为跟骨是骨头,跟腱是肌腱,因此骨头和肌腱交界的地方因为组织粘弹性不同,就非常容易出现劳损。因此在喜欢运动、年纪比较大的男性中特别多见。如果拍X线片,有些人会在跟腱组织里看到钙化灶或者在跟腱上看到巨大的骨刺。做超声检查或者MRI时,可以看到跟腱组织变性、水肿、增厚、甚至有血流信号。
治疗方法:休息、放松腓肠肌以及比目鱼肌、穿跟比较高的鞋子、冲击波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手术。
2.跟腱滑囊炎和Haglund畸形
疼痛大多集中在图中编号为“2”的位置。因为疼痛的位置比较接近,这种疾病通常和跟腱止点腱病(1)混淆。通常冲击波治疗时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会加重疼痛的症状。所以如果冲击波治疗一个疗程以后没有效果,一定要做一个MRI和足跟的X线片。会发现跟腱组织质地良好,但是在跟腱前方有积液,其实那是跟腱前滑囊炎。为什么这里会有炎症呢?其实跟骨由于个体差异性和发育的关系,有些人的跟骨会长出一个小山坡一样的增生,叫作Haglund畸形。临床中,Haglund畸形+跟腱前滑囊炎+跟腱止点腱病统称为Haglund综合征。
治疗方法:休息、消炎镇痛药、超声引导下封闭注射(可以精准注射到跟腱前滑囊内)、关节镜微创手术磨除增生骨赘
3.跟腱周围炎
疼痛大多集中在图中编号为“3”的位置。症状表现为运动时有疼痛感觉,较轻者仅在用力蹬地后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动作才痛,准备活动之后疼痛消失。沿跟腱周围有压痛,痛点不集中,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肌束,此处多有明显压痛。可能由于急性损伤,当小腿猛力收缩或小腿被踢伤后,除可引起小腿三头肌的损伤外,还可以造成跟腱周围组织损伤;或者慢性劳损,跑跳和从高处落地等动作时,反复过度牵拉跟腱,随之跟腱周围组织也
治疗方法:休息、消炎镇痛药、冲击波治疗
4.跟下脂肪垫炎
疼痛大多集中在图中编号为“4”的位置。多表现后跟疼痛,与走路多、负重、体质下降、近期体重明显增加、鞋底薄都有关系。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一些,特点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觉后起床时着地疼痛明显,活动后会明显减轻。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与地面的挤压使血流增快,炎性物质被部分带走,疼痛缓解。休息时炎性物质再次产生并且积存在此,故再次着地还会疼痛。这种疾病通常会和足底筋膜炎搞混,足底筋膜炎靠筋膜球、冲击波治疗会有比较明显的缓解,拍X线片会发现一个很尖的骨刺,必要时可以行手术切除。
治疗方法:休息、消炎镇痛药、很多很多拉伸、慎重打封闭。有些患者因为在打封闭时没有超声引导,注射深度不够,打在了脂肪垫里,会导致脂肪垫萎缩。从而出现另外一种疾病——baxter‘s神经卡压综合征。
5.足底周围神经紊乱
温度敏感、脚背颜色变深、走路的时候像触电一样、脚麻麻的、足底肌肉萎缩...这些都是足底周围神经紊乱造成的问题。除非有外伤或者接受过小针刀治疗,如果出现这些神经方面的问题说明疾病进入了“持久战”阶段。需要多学科综合诊治。比如做周围神经超声明确一下神经卡压的位置、肌电图明确神经的功能、抽血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查,然后根据这些结果进行综
治疗方法:药物、微量元素补充、请营养科医生协助调整食谱、肌肉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等等。治疗周期可能会长达1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