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衢州市常山县城郊的一间商品房内,18岁的残疾少年常华正坐在轮椅上琢磨着填报高考志愿的事。今年高考,常华以分的成绩上了二段分数线,“我想报考省内的学校,想学财会将来回到常山福利院上班,回报那些好心待我的人。”常华笑着对记者说。
常华自小身体佝偻下肢肌肉萎缩,无法直立行走,生活无法自理,不知道亲生父母的他被福利院收养后,被福利院安排到两户好心人家寄养。他的求学路,很艰辛,但是还好有他们......
“背”上的童年
18年前,在常山的福利院里,汪月娥和刚出生的常华相遇了。福利院给孩子取名叫常华,福利院收养的弃婴全部姓常,取意为常山福利院的孩子。
那时候汪月娥是福利院的护工,照顾着福利院孤儿们。襁褓里的常华常忽闪着大眼睛朝着汪月娥甜甜地笑,汪月娥也会常常抱着常华嬉戏。年,“非典”来袭,福利院需要暂时关闭,汪月娥主动申领了常华。她说,抱常华抱习惯了,舍不得常华吃苦。
从会说话起,常华就叫王根水和汪月娥“爸爸妈妈”。常华从小喜欢吃肉,夫妇俩每天到集市上买肉做给孩子吃,常华说他现在每顿吃肉的习惯就是小时候养成的,常华脾气很倔,夫妻俩常常会哄着他开心,常华夜里需要照顾,王根水就和常华同床睡,直到现在,常华回到乡下老家,还会和养父王根水睡在一张床上……
吃着最爱的红烧肉,看着眼前的亲人,常华脸上写满了被宠爱的幸福
“背”出的求学路
12岁那年,为了方便在城区上学,常华离开汪月娥的家来到了在城区居民王根文阿姨家中。每天上学,王根文都要先把常华从二楼的家中背到三轮车上,再载他去学校,然后一步步地背他到四楼的教室。
六年的时间里,王阿姨每天五点半就要送常华去学校,背着常华上学放学,一天要跑四趟,中饭和晚饭也由王阿姨送到学校,这一背就是六年,风雨无阻。
今年四月,王根文在给常华送饭的时候不慎摔伤导致手臂骨折缝了九针,即便这个时候她担心的也不是自己的手,而是谁来代替自己送常华上学放学,谁来给常华送饭、洗衣。
六年的时间,一个坚实的背,就这样背着常华上课下课,王根文的悉心照料,让常华也能安心自己的学习任务。
“背”靠着的依托
“就像自己小孩子考上大学一样,我很欣慰,也很开心,我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马上和同事们分享了,大家都很兴奋”。这几天,随着高考成绩的出炉,福利院副院长李勤勤几乎成了常华家里的常客。每天一有空,他就到常华家中帮常华填报志愿,联系大学。
在李勤勤的眼中,常华是常山福利院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对李勤勤而言,这比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让他兴奋。找学校,打电话,问情况,定志愿,因为情况特殊。联系学校的同时,李勤勤也不免担忧起常华读大学以后的情况。“录取之后常华后期的生活和学习是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需要专门一个人去照顾他,帮助他完成学业”,等常华填报完志愿,李勤勤还准备先去学校看看,和校方做好沟通工作,让常华的大学生活也能有人照顾。不仅仅是李勤勤在操心,福利院的大伙也都忙着帮常华找*策,寻方案,他们都想让常华的未来生活更加无忧无虑。
对于未来,常华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期盼,高考完的这段时间,他也想出去走走,去看看外面更加繁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