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演示智能仿生手的手势动作。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新华社上海7月17日电(记者何曦悦方喆)16日,上海市24名上肢缺损者收到了一份颇具未来感却又实用的礼物——一只智能仿生手。
这些智能仿生手由上海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并捐赠给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上海24位上肢缺损者提供免费安装及售后服务。
OHand智能仿生手开发者和傲意科技创始人倪华良介绍,这些仿生手能够通过肌电神经传感器阵列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用户控制意图的识别,通过多个零件的组合运动,完成抓、握、捏等20多种不同的手势动作,连用筷子吃饭这样的“复杂”任务都能够实现。
智能仿生手使用者庞启龙展示用仿生手拿起交通卡。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小时候,我听到医生对爸爸说,等我长大后可以用机械手,所以我就一直在寻找,现在终于找到了。”20岁的大学生庞启龙天生左手缺失,一个月前,他在网上搜索发现了这款智能仿生手。
从第一次成功用仿生手拿起水杯到现在,庞启龙已经能熟练驾驭自己的“新手”。他说,自己已经能一手提重物、一手用手机,完成双手任务,还能有效锻炼左臂,避免肌肉萎缩。
“朋友们都觉得我这个机械臂很酷,我还想过为我的‘新手’定制像‘钢铁侠’一样的手套。”庞启龙对自己充满未来感的“新手”很满意。
举起两只手在空中潇洒抱拳向大家致意,这是画家张粤成现在最具标志性的动作。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于天生左手有残疾的他来说曾经是无法实现的。
智能仿生手使用者张粤成(右)和庞启龙抱拳致意。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张粤成是上海仙霞公益画室的创始人,用单手进行艺术创作、对各个年龄段人群进行公益授课的他,现在也拥有了一只灵活的“新手”。“这不仅让我更有自信了,还成了我的一张‘新名片’,现在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时我总是说,我是‘机械手’粤成老师。”
智能仿生手使用者、画家张粤成(右)向傲意科技创始人倪华良赠送他的绘画作品。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建华说,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万人,其中肢体残疾者是占比最大的群体,上肢残疾者约有上千万人之多,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平时穿衣、吃饭等都是极大挑战。为他们安装“智能手”,不仅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一位参观者与智能仿生手握手。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倪华良介绍,目前中国市场上最简单的假肢手在残疾人群体中普及率也非常低,而国外生产的智能仿生手更是价格高昂,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他希望能通过企业和相关组织的合作努力,把智能仿生手在上肢残疾者中的普及率提升到10%以上。
尖端科技正在改变更多中国残疾人士的生活。刘建华介绍,目前,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已经和多家中国本土的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人工电子耳蜗生产企业达成了合作,用高科技康复器材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多便利。
“这只刚刚实现量产的仿生手还只是我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倪华良说,希望未来能研发生产出更加灵活小巧、连小朋友都可以使用的仿生手,在神经接口和人工智能方面争取更大突破,真正实现“手随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