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肌萎缩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类风湿性关节炎1风寒湿痹型的针刺疗法
TUhjnbcbe - 2023/7/30 20:37: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早期可有游走性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关节畸形僵硬、功能丧失。有自发性地反复发作和缓解的特点。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痹症的范围,并有历节风、白虎历节、骨痹等名称,认为系风寒湿三气杂侵、经络气血闭阻所致,并因感受的各种病邪轻重程度不同,而有风痹、寒痹、湿痹之分。中医认为,本病是外邪侵袭和人体抗病力减弱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机体素亏,卫气不固,腠理空虚,而复因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使经脉凝滞,血流不畅,蕴于骨节之中而发为本病。以风气胜者,为风痹(行痹),寒气胜者,为寒痹(痛痹),湿气胜者,为湿痹(着痹),若素体阳亢、内有蕴热,则邪从湿化而成热痹。初发时起病缓慢,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和关节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随后一个或多个小关节游走性疼痛。渐渐发展为对称性关节炎,也有少数急性发病,多个关节同时被侵犯,伴有发热出汗等全身症状。关节受累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以后再累及其他关节,特别是近端的指间关节,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关节的疼痛和强直在晨间醒后最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僵硬而活动受限,出现梭状指样特征性改变,关节附近的肌肉萎缩,后期关节多强硬、畸形,甚至关节部固定在屈曲位。部分病人在关节隆突部位出现皮下小结。实验室检查,可见白血球的轻度增多、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阳性。中后期X线摄片出现病变关节的骨性改变。-------------------------------------------------------------本节治疗以风寒湿痹型为主: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喜热恶寒,麻木重着,活动不利。初期多兼恶风或恶寒、发热等表证,舌淡体胖、苔白腻,脉弦滑。驱风散寒、除湿通络。

75%酒精常规消*

风门,泻法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阳陵泉,泻法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阳陵泉穴意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脾俞,平补平泻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肾俞,补法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肾俞穴意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气海,补法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关元,补法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脊椎关节,加患部夹脊穴;骶髂关节,加小肠俞、膀胱俞;肩关节,加天宗、肩井、肩髃;肘关节,加曲池、天井、手三里;腕关节,加阳溪、阳池、腕骨,指间关节,加四缝、天应;掌指关节,加外关、八邪、上八邪;髋关节,加秩边、环跳、居髎、绝骨;膝关节,加膝眼、梁丘、曲泉。踝关节,加解溪、丘墟、昆仑;跖趾关节,加八风、束骨、公孙。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留针20分钟。急性期或病情较重者,可每日针1次,慢性期则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
查看完整版本: 类风湿性关节炎1风寒湿痹型的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