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肌萎缩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惮意诗与戒贪r54zbjyj
TUhjnbcbe - 2020/6/22 11:52:00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惮意诗与戒贪


面对职务犯罪居高不下的状况,*中央提出了对职务犯罪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要求,人们也尝试着对职务犯罪进行了制度监督、思想教育、纪律处分、法律惩治等治理措施。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在欣赏“惮意诗”时发现,“惮意诗”作为诗的一种和诗歌园地的一枝奇葩,对预防职务犯罪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那么何谓“惮意诗”呢?胡晓明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中认为:“诗惮沟通之实质,一言以蔽之曰:将经验之世界转化而为心灵之世界。”就是说,“惮意诗”是僧人把自己参惮的经验转化成心灵的表现。周裕锴在《中国禅宗与诗歌》中认为:“诗和惮在价值取向、情感物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等各方面有着极微妙的联系,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价值取向之非功利性、思维方式之非分析性、语言表达之非逻辑性及情感特征表现主观心性”等。


    正因为“惮意诗”的以上特征,才使“惮意诗”具有了对人特殊的劝化意义。“惮意诗”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净化心灵。“心之官则思”,人们的行为都受到心灵的支配,一个人灵*龌龊,其行为必然卑污,只有有了纯洁的心灵,才会有美好的行为。鉴于此,佛学十分重视人心灵的净化。不少高僧在悟佛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惮意诗”。第六代佛祖神秀惮师在一首惮诗中写道: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教染尘埃。”


    净化心灵,靠外力是不行的,惟有靠自己的参悟。一个人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中,要做到灵*一尘不染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当灵*有的“尘埃”之后,要做到勤“拂拭”,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洁。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在《寓惮〈如梦令〉二首》中,也道出了凡俗之人该如何去“揩”和“洗”。


    词中道:“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是啊,人们净化心灵,不就象洗澡一样吗?只有经常“揩”、“洗”,才能达到“细看两俱无有”的境界。孟浩然在《题义公惮房》诗中,受“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启示写道:


    “义公习惮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自然界的莲花尚能做到“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何况人呢?


    参悟人生。人的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开始,便有结束。佛教倡导的是人们要通过“悟”,参透人生的真谛。只有真正懂得人生,才能享受人生。从如惟则惮师《示友人》一诗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对人生过程的认识:


    “逝水不复返,*叶无枯荣。


    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


    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


    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


    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


    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


    三好达治在“柔弱的花”一诗中,也说出了人们常见却没有引起思考的一种人生现象,而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却蕴含着最深奥的道理:


    “早上开放的牵牛花,中午却谢


    中午开放的旅花,晚上即谢


    晚上开放的葫芦花,次晨却谢


    生命虽很短暂,却都有时间性


    快快地回去,却不知该回到哪里”


    卑视名利。一些高僧在其修行的过程中,看透了名利的本质。一方面他们对名利极其卑视,另一方面,也以诗的形式,对那些追名逐利之人进行了劝戒。告诉人们,如果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放在对名利的贪求上,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和亵渎。跋陀罗惮师以诗的形式告戒说:


    “不结良缘结善缘,


    苦贪名利日忧煎。


    岂知住世金银宝,


    借汝闲看几十年。”


    那些以非法手段攫取了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元仍不收手的贪官的行为不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诠解吗?唐包佶在《观壁卢九想图》一诗中也写道:


    “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


    夜阑鸟鹊相争处,竹下真僧在定中。”


    可芸芸众生对这样浅显的道理却不知,常为蝇头财利尔虞我诈,实是可怜。一个人生命尚且不能长久,何况财物、名利呢?诗僧王梵志在一诗中以恢谐的口气,劝告那些名利之徒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见拍手笑。”


    类以的惮诗,在我国的诗库里,真所谓汗牛充栋,枚不胜数。再如: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又: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


    崇尚淡泊。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些向佛的诗人也总是把崇尚淡泊之心寓于诗中。如王维在其《饭覆釜山僧》一诗中写道: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侯远山僧,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读罢此诗,就会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身在深山,心无余事的灯下夜读图。要有一颗甘于淡泊的心,就必须有一颗耐得寂寞持久不变的心。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若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


    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还会去贪污、受贿和纸醉金迷地去享乐吗?


    热爱自然。热爱自然是一切参惮者共同的品质。他们总是寄情山水,把自己溶于自然,并从自然中悟出作人的道理。他们或居于深山,或参惮于寺院,且行且吟。常发出让人深省的妙语。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惮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惮院》)


    又: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


    从惮诗中悟做人之道,不仅佛家如此,一些清官廉吏,也往往能从富有哲理的惮诗中,悟出作官之道。一代名相曾国藩,在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道中,就充满了对升与降、贫与富、褒与贬、久与暂的惮意思考。他在诗中写道: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是啊,一切为官者,不要仅看到他人对你的奉承,对你的顺从,对你的赞美,更看到这奉承背后的诽谤、背后的诅咒、背后的千夫所指。一切为官者,都应从惮诗中,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廉*的营养,以诗的惮意化解胸中的贪念,做一个为世人称颂的清官。二○○九年一月七日

1
查看完整版本: 惮意诗与戒贪r54zbj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