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拆解系列:第篇
话说众生万象,拆解人性薄凉。
大家好,我是人性拆解员。
你见过像字典一样厚的病历吗?
我是学医出身,在我实习的时候,有幸去过一次神经内科实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份我碰都不敢碰的病历。
长达五年多的病历,足足有一个手掌那么厚,贴满了各种化验单和复制黏贴的医嘱。
这位病人,是一个植物人。
和电视剧情节里,那些躺在干净整洁的病房里,保持着睡美人般美好面容的女主不同。
这位病人微露眼白,面如菜色,有时碰到家属帮他擦手臂,你会看到那因为肌肉萎缩而干瘦的手。
真的没有一丝丝美感。
再加上空气里那诡异的腐烂气息,你只会本能地想离开这个病房。
而有这种感受的,不只是我,包括医生,护士,还有家属。
每次查房,我的带教医生都会在病房外的长椅上遇到家属,然后就在走廊问一下病人近况,但总是三两句讲完。
然后程序化地进病房看一眼,让我看看有没有化验单出来,有就看一眼,没有,就出去了。
于是,家属又出去坐在长椅上,我们则继续查房。
这种情况也有例外,那就是除非病房里有其他病人,但一般不会有,医生会在安排病房的时候优先安排别的病房。
如果有病人安排到这个病房,基本第二天家属就会来问医生,可以换病房吗?
所有人都在逃离,仿佛那个病房沾染了可怕的瘟疫。
但不是,我们逃离的是情绪,那种低沉的,可怕的,无力回天的情绪。
01:照顾植物人的日常事项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照顾一个植物人需要做什么。
大部分植物人并不是因为病情恶化,或者奇迹苏醒什么的,终结他的昏睡的原因,大多都是因为褥疮,而引发的并发症。
何为褥疮?
说白了就是躺着不能动,身体一些部位因为压迫而没有血液提供,坏死,病变。
褥疮真的超级可怕,我现在脑海里都是画面,就不跟大家形容了。
一般来说,预防褥疮要勤翻身,勤按摩,一个小时翻身一次,按摩也差不多。
扛过醉酒的人回家的,应该能感受到那种艰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量,何况是每天。
吃饭的话,一般都是胃管,把食物打成糊状喂进去。
还有排尿排便,尿管放置久了,很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而排便的话,因为没有运动,肠胃蠕动很慢,所以……反正开塞露是常备的。
有点钱的可以请护工,但大多数家庭还是选择家属照顾。
这种日夜煎熬和大工程量,可以说是最考验毅力的事情了。
02:人性的挣扎
医院,还是经常想起那间病房。
就像我的昵称一样,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人性的解读和观察是很到位的,但我从来不会诋毁人性。
我觉得这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事出有因,哪怕是侵犯了法律和道德。
之所以我会这样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和观察。
我记得之前媒体报道了一位男性,他的女友因为一些原因,成了植物人。
他的选择是,和她结婚。
在媒体大肆报道这个婚礼之后,这位男性也被印上了“痴情”的标签。
但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不由得替他担忧了起来。
因为,这种被强加的痴情,是有代价的。
正如当下娱乐圈的人设一样,在心理学中,这种人设标签,是人们印象管理(impressionmanagement)的一部分:它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印象管理有两部分:一部分被叫做“隐私的自我(perceivedself)”,也叫觉知的自我,是指你在真诚自省过程中所相信的那个自己,通常这种自我是“隐私的”。
而另一部分,被称为:“公开的自我形象(presentingself)”,它指的是,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呈现给他人的形象。如,孝顺的儿子、好学生等等。
当我们的自我形象受损时,我们心里会激发一种机制,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因此感到失落。
而这种失落感,伴随着自我身份被剥夺甚至被替代感,这也激发了我们去维护的想法。
所以,很多植物人的家属,最怕的就是被人夸。
你夸他,就是捧杀他的
“隐私自我”,
把他立于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地,他会很难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本身照顾植物人,就是一件没有回报的事情。
就好像,一个不挣钱的企业,是绝对不想也不会去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的。
他十块钱的产品卖九块,还疯狂打广告,这不值得。
我不知道他的心路历程,但我知道,他一定后悔过,不是后悔和妻子结婚,而是后悔自己的大张旗鼓。
03:人文情感的重量
除了怕被夸人好之外,家属也怕听到好消息。
有一次医生跟家属说:你照顾得挺好的,应该没什么问题。
家属笑了一下,可马上陷入沉默。
我瞬间感受到那种有悲有喜的心酸。
一位知乎的网友照顾着自己成为植物人的儿子,已经两年多了,而她的孩子,才七岁。
一位护士夸她,把儿子照顾得很好,看起来不像植物人。
医生则告诉她,如果照顾得好,儿子还可以活很久。
这位母亲瞬间觉得无比悲凉。
从心理学角度,20世纪60年代,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做了一个很可怕的实验,他把狗关在笼子里,铃声一响就给狗实施电击,久而久之,哪怕他把笼子打开,听到铃声狗都不会跑,反而是倒地颤抖呻吟。
从这个实验他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而事实证明这种心理人类也会有。
由于植物人家属,从事的是一件长期无法得到正向条件反射结果的事,这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却没有任何结果的事,会导致动机的严重缺乏,甚至久而久之,我们会懈怠和泛化为习得性无助(即做任何事,稍有困难,就丧失动力)。
从人文角度来讲,亲情的羁绊让这位母亲不愿放弃。是啊,谁不想奇迹落在自己身上,可奇迹到底下午几点会来?
植物人家属在照顾亲人的过程中,消耗了自己所有的精力。
他就躺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可是他的灵*不知道去了哪儿。
所有的倾诉毫无回应,仿佛在向一个无底深渊投石子,没有回响,只有无边的黑暗。
可是,这事儿有放弃的吗?
怎么放弃啊?
那颗投进深渊的石子还在往下落,它都没有告诉你这个洞没有底,投石子的人有什么权利认定这就是个无底深渊呢?
人性的可悲就在于,明明放弃、逃避、偷懒耍滑、自私自利就可以很舒服,可这世界的规则牵着你的手告诉你:再痛苦一点,你才更像个人。
做人真难。
04: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好在,事实上这个社会还是很有同理心的。
在网络上“安乐死”的呼声已经很高了,当然,这不是我这个身份应该去宣传和鼓动的事情。
我想说的是,大部分家属身边的亲人朋友,包括医生和护士,都不会给家属太大的压力。
在急诊科,很多老年人因为某些原因命在垂危,很多医生也会劝家属放弃。
的确,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但我们可以体谅家属们,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没有权利去把一条生命,压在另一条生命之上。
这并不仁义。
我向来乐观,我相信也鼓励所有的家属们,放心吧,医学在发展,奇迹也许真的可以跟你约好,下午五点半到。
但我也仁慈,我理解和同情所有的家属们,别有负担,有一天他想走了,你放开手,全世界都站在你背后。
就像海贼王里一段经典的台词:身中子弹,不会死;吃了最*的蘑菇,不会死;掉下悬崖,不会死;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我知道你有多爱他,所以他哪怕是走了,也会永远活下去。
这就够了。
单选
你支持安乐死吗?
支持不支持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