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倪匡先生的科幻小说《天皇巨星》中,原振侠在宇宙航行,寻找恋人玛仙下落。飞船却在回归地球途中发生意外,偏离航道并迷失在宇宙中。原振侠最终处于冬眠状态,不知何时,甚至有没有机会苏醒过来。人类可以冬眠,本来只是科幻小说的设想。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动物冬眠的遗传机制,认为牠们或能够为人类解开同样的能力。假如可以控制冬眠能力,航天员便可在持久的宇宙探索过程中睡上一觉,等待到达目的地。
哺乳动物中,不少都能进入冬眠状态,科学家普遍视哺乳类为最先拥有冬眠能力的动物——自导致恐龙灭绝的灾难,一种吃齿动物为求生而发展的能力,而它最终演化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如上述观点正确,便意味人类基因组里,可能隐藏着冬眠的关键。研究冬眠的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家安娜.奥瑞儿表示:“这听起来像科幻桥段,但绝对有生物学的支持。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及其他方法,可以得知冬眠基因的普遍性。从事相关研究的人都认同冬眠属哺乳类远祖的能力,大多数哺乳动物只是失去或不再使用。”
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员大卫提出,冬眠动物不一定具有特殊的基因,相反,可能都拥有相同的关键冬眠基因,只是物种之间如何运用有所不同。冬眠的作用,并非纯粹延长睡眠时间,同时为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带来巨大变化,如体温下降,心跳频率和呼吸减少。一些恒温动物在数周时间里,可以把体温从约37°C,降至3°C、心脏每分钟只跳动数次;如此身体的能量消耗量便大幅下降。与长时间昏迷不同,冬眠机制可让动物在醒来后短时间内立即全面恢复活动能力。套在人类身上的话,则即使睡上几星期,诸如骨质流失、心血管问题及肌肉萎缩都不会出现。
从医学角度来看,冬眠亦可造福伤病者。医学采用的“低温治疗”,令心脏骤停者体温下降、减缓新陈代谢,藉此减低骤停导致的脑损伤。现时的“低温治疗”一般使用冰袋、冷却床垫、冷却毯及外置冷却仪器等工具。从其他动物上可见,冬眠做到的降温效果理想。科学家希望可以取代这种来自外界力量的降温技术,使低温治疗来得更自然、安全、可逆转。
同样的事多年前听来可能只是幻想,但放在以后,也许正在实现。太空科技公司已得到太空总署的资金,研究在为期6个月的火星任务中,如何运用冬眠保护航天员免受辐射损害及骨骼、肌肉损伤等健康问题。也许将来要到达目的地,只需睡上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