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京奥运会激战正酣,国内新冠疫情又起,大家是不是已经忘了太空中飞着的三位中国航天员了
近期中国载人航天办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三位航天员采血的视频,视频中三位航天员互相采血,手法娴熟。为了监测健康状况,航天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采血化验,而在太空中,这项工作是由航天员自己来完成的,经过了一个多月,现在三名航天员自己也能当半个医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表示,除了采血外,他们互相做心脏、腹部的超声,超声功能影像的评估等,他们可以解决常规的功能检查。
在太空饮食方面,中国航天也早已备足“干粮”。
据了解,核心舱内配置了余种营养均衡、保质期长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据人民网报道,航天食品讲究荤素搭配,甚至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都出现在了航天员的美食列表里。
人类刚开始登上太空时,以为太空中不能吃固体食物,就用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的膏糊状食物作为航天食品,这类食物就像在地面日常用的牙膏。航天员进餐时,用手挤压管壁,将食物直接送入口中。加加林进入太空携带了几种食品,食用以后认为在太空中进食和吞咽没有困难,后来,航天食品就采用一口一块的压缩食品的形式。小块食品体积和重量小,便于携带,进食方便。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美国开始采用脱水复水食品,这种食品的性状和风味更接近于地面的普通膳食,能满足航天员的口味。
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员可以吃到更丰富的食品,但太空毕竟和地面不同,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消息,长期生活在微重力的环境下,航天员的骨质和肌肉会逐渐丢失、萎缩。据测算,航天员在太空里待天,肌肉量会减少40%,骨质会大量流失。从之前的航天员返回地球报道可以看出,航天员坐着轮椅,接受采访时也一直是坐着的状态。航天员在回到地球之后都要接受系统且专业的恢复调理。
不过即使经过调理,航天员受到的一些身体损害也是不可恢复的。
不严重的肌肉萎缩可以通过锻炼逐渐恢复,但是骨骼内部的损伤却是不可逆的。正常人的骨质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一方面骨质流失,一方面新骨形成。但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适宜载荷垂直负重对骨骼肌肉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血液供应减少,骨细胞营养改变,导致“骨质流失”快于“新骨形成”。航天员骨骼中的矿物质就会不断流失,最终患上严重的骨质疏松。另外还会造成视力受损、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航天员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里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