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心脏现在跳动的比以前有力了!”
7月29日早上7点,医院心血管内科七病区,68岁的刘大爷正在病区“遛弯”。他对前来查房的该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琼说出自己术后的新感受。
2年前,刘大爷活动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就没在意,也没有诊治。后来,上述症状间断发生,多发作于活动后。
一个月前症状加重,且四肢无力,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药物治疗有所好转出院。
一周前,上述症状在卧床休息时发作,夜间无法平卧休息,还伴有乏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医院建议转院治疗。刘大爷慕医院,在心血管内科七病区住院治疗。
经检查发现,刘大爷EF值25%,正常值应在50-55%左右;左室内径75毫米,正常应在50毫米以内。而心脏越大,EF值越低,表明猝死的风险越大。刘大爷的一位至亲,就是因扩张型心肌病引发猝死而去世的,可见这个疾病的凶险程度。其实,刘大爷的胸闷、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均是心衰的表现,而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去年的全国心力衰竭日(11月26日),权威媒体报道称,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达到了1.3%,心衰患者大约是万人,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心衰,对医疗行业来说颇具挑战性。
在心衰病人中,宽QRS(即左右室不同步)特点的病人占30%,治疗方法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不错;窄QRS特点的病人占70%,以前,这种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外别无他法,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心衰时常发作,死亡如影随形时时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更是一落千丈。到了终末期,只能接受人工心脏移植。
一个月前,医院完成河南省首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
主人公王大叔今年54岁,出院后,医院进行了密切随访。
最近的一次随访中,患者家属高兴地说,现在王大叔能走3公里而不气喘,还能为家人做饭;胸不闷了,心脏跳得也很有劲儿;晚上能睡得好,气色也渐渐好起来。从步履蹒跚到健步三公里,新技术的神奇令患者欣喜,令医生欣慰。
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院*委书记、院长袁义强说,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它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衰住院率,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福音。
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而刘大爷是CCM疗法的适应症患者。经充分沟通后,刘大爷及家人同意植入CCM。
7月26日,袁义强带领心血管内科七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琼、副主任医师李靖、副主任医师王磊、麻醉科医师钟巍等手术团队共同实施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由左锁骨下行静脉穿刺,送入导丝,并在DSA透视下确认钢丝进入右心系统;再制作与脉冲发生器大小适宜的囊袋;植入起搏导线,将两根心室导线均植入在右心室间隔并固定之。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后,将脉冲发生器埋于囊袋中,逐层缝合。
术后彩超显示患者心脏的室壁运动明显增强,标明手术圆满成功。整个过程用时仅50分钟。
这是河南省第二例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
作为针对窄QRS心衰患者的一种独创器械疗法,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疗法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上市后临床应用及推广,CCM的适应证仍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服务。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