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紫牛头条3岁丧母,从小被农村的爷爷奶 [复制链接]

1#
02:13

今年是周芳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以前工作的时候虽然春节会值班,不过还能回到徐州铜山的村里和爷爷奶奶团聚。今年她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而且在大年初二意外感染新冠。最近她才基本康复,立马又投入研究工作了。她3岁丧母,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导致她营养不良患了严重的贫血。身体状况的影响让她高考失利,只考上了医科大专。学医后,她又被告知眼睛斜视必须放弃手术刀!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她决心考研,考上了东南大学医学院的硕士和博士,又因成绩优异被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录取。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周芳说:“我觉得人生一定不会事事如愿,但命运总有一次会为你开绿灯,要享受每一次努力的时刻,因为那不是吃苦,而是在往舒适圈走。”

营养不良患上严重贫血

她从尖子生成了班级最后一名

年,周芳出生在徐州铜山的一个乡村。从小命运多舛,3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周芳生下来大腿上就有一块白色胎记,有时候被思想落后的人说成是因为这个原因“害”死了妈妈。

奶奶是刀子嘴豆腐心,含辛茹苦拉扯周芳,不过有时着急了也会发脾气。爷爷和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勤劳朴实,沉默寡言,偶尔会夸一下周芳。

爷爷奶奶没有什么文化,对周芳一直是放养状态,这也使她刚进学校的时候不习惯纪律约束。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她在学校里坐不下来,“老师正在讲课,我可能会突然站起来,爬到桌子上,就像有多动症一样,听不进去课。”

但是放学回家之后,她会自觉把时间一直用到写作业上,如果遇到不会的题,奶奶就带着她在村里找人讲解。

慢慢地,周芳习惯了校园生活,学习越来越专注,特别喜欢跟老师互动的感觉,爷爷奶奶给的一点零花钱都攒下来买书。从三年级开始,她的成绩经常是全班甚至全校第一。

她在小学的时候参加过一些竞赛,拿过一次全国青少年读写大赛银奖,因此初中被市区一所中学的双语班录取,还免除了学杂费。

周芳从小就贫血,起初不知道是病,初中的时候只是感觉比其他同学容易疲惫和犯困,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贫血。但是初中课程对她来说不是太难,能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所以没有太大影响。

回头来看,周芳觉得贫血可能和营养不良有关,“我吃饭经常咸菜就馒头,中学住校之后,学校的食堂虽然比家里好一些,但是从小营养不良导致血色素低,低到一定程度时,再靠食补是补不回来的。”

周芳中考成绩出色,考进徐州市第三中学的实验班,高一第一学期仍然保持在前几名。

但她的贫血越来越严重,经常走在路上会头晕目眩,在课堂上晕倒。“我在高中的一个状态就是躺着头都是晕的,是那种缺氧的状态,完全没有办法站起来,只要站起来,就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所以到了高一下和高二的时候,我能站起来从宿舍走到教室好像都是尽力了,不再奢望还能在课堂上听课。”

受到健康状况的影响,周芳的成绩直线下降,从实验班滑到重点班,高考的时候成绩是班里的最后一名,离二本线还差8分。本来她的梦想是考上中国*法大学,此时成为了泡影。

学习中爱上医学

却因斜视不得不放下手术刀

她不愿意复读,那一年正好有个机会,徐州医学院(现徐州医科大学)有定向培养的专科临床医学(全科医生)计划,周芳家刚好属于定向培养范围,可以报考,而且免学费。如果去读专科法律,学费需要贷款,她担心负担太重。当时她甚至有点自暴自弃的想法,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就选了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医学专科。

进入大学之后,她曾经一直无法接受自己的专科身份,医院见习的时候,她对医学的态度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当时接触了很多来自农村的病人,让我联想到爷爷奶奶,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病人,都会想如医院,我希望医生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每一次我这样问自己,我就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我遇到的病人。”

但是,周芳那个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的知识不够精,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见习结束回到学校之后,周芳开始拼命学习,掌握的知识多起来了,在临床上跟病人的互动也多了,病人的好评也增加了,她受到激励,更愿意在医学专业上付出更多,“所以是一个正向循环,倒不是说我对病人有多好,其实这些病人也帮助了我,成就了我。”

当她慢慢喜欢上医学的时候,又遇到一个挫折。

医院检查贫血时,还被医生查出眼睛有明显的斜视,建议早点手术。

其实周芳的眼睛在出生时就有斗鸡眼现象,小学六年级开始,同学和老师就发现她有斜视问题。“斗鸡眼是内斜视,很容易发展成外斜视,因为眼睛的肌肉力量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变化。当时农村里不觉得这是病,不知道是可以治疗的。”

对于一个没有妈妈的农村孩子而言,只要没有大病死不了,似乎就不算事,眼睛问题就一直拖下去了。

毕业之后,医院进行规培,攒了一些钱,才做了斜视纠正手术,但为时已晚。医生原来以为只有一只眼睛需要纠正,手术途中发现两只眼睛都得做。

以前在做手术的时候,周芳即使担任助手,也会感觉特别累,费了老大的力气才能做好别人很轻松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感觉压力特别大。做斜视纠正手术的时候,医生说太迟了,虽然外观上能纠正过来,但无法让眼睛恢复立体感,建议她当医生的话,最好不要从事外科专业,因为对做手术影响很大,可以换成内科。

听到医生和护士的话,她渗血的眼睛泪流不止,情绪低落了很久,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只有考研换科室了,于是她决心考东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方向的研究生。

周芳在东南大学校门口的留影

边工作边努力考研

她觉得是在往舒适圈里走

一个大专生考研难度很大,别人知道了可能也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周芳不知道能否考上,所以没有跟周围人讲过,只是每天一边工作,一边挤出时间复习。

为了避免干扰,她看书的时候手机是静音的,用一个固定的时间看手机信息。她觉得那时候主要的困难在于怎么推脱掉同学朋友邀请的社交活动,“那段时间好像失去了好多朋友。”

不过周芳觉得考研是一个希望,“考研的时候与其说压力多一点,我反而觉得幸运多一点,因为我还能有机会坐在教室里,为自己的未来努力。”

她以一种很感恩的状态去复习,见缝插针看一些学习资料,想办法躲避闲言碎语。

备考那段时间,周芳睡得很少,满脸都是痘,脸色也特别差,“别人觉得我很累,但是我其实很享受那样的过程。可能别人觉得我是想突破舒适圈,但我觉得反而是在往舒适圈里走。”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芳在年的研究生考试中超过了东大医学院的分数线。在接下来的复试中,既有笔试又考操作,需要准备全英文文献汇报,现场用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意外。

周芳考完复试的笔试和操作之后,才开始看文献,那是20多页的全英文资料,她忙了一整夜,读完文献开始做PPT,然后为可能遇到的提问准备答案,之后才斗志昂扬地进入考场。

她拼尽了全力,但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那一晚是哭着睡着的……

第二天,医学院现场公布复试结果,周芳被录取了!那一刻,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3岁丧母,贫血导致高考失利,喜欢上医学后又因为斜视而不得不放弃手术刀,以前还没有好运光顾过她,现在命运终于给她开了绿灯。

做科研成绩优异

收到三份录取通知书

周芳在东南大学选取的研究方向是老年白血病。周芳说,老年白血病的治疗和年轻患者不太一样,年轻患者可以采用骨髓移植的方法,先摧毁自己的免疫系统,然后把别人的移植过来,重建新的免疫系统。但是老人免疫水平差,难以做骨髓移植,只能选择化疗之类的手段,而很多老人有基础疾病,不能进行剂量比较大的化疗,所以老年白血病非常棘手。他们现在想寻找新的靶点,再去研究对应的靶向药。

医院实习的时候,导师对她说,“你以后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这句话让她一直铭记在心,“让当时刚迈入新阶段的我找到了新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医生。”

从此,“成为合格的好医生”的梦想激励着她在医学这条路上不断前进。在导师的指导下,她不仅发表了多篇SCI论文,拿到国家发明专利,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优秀硕士毕业生等荣誉。

周芳顺利通过答辩,得到了老师的祝贺

硕士毕业后,周芳继续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又定下新的目标,申请哈佛医学院的联合培养博士,为了多一些机会,她同时向全球最好的医疗集团梅奥诊所提出申请。她开始研究资料,联系导师,介绍自己做过哪些课题,对哪些课题感兴趣,有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在接受连轴转的面试。碰壁的时候想过放弃,但是一觉醒来又决心咬牙坚持。

研究生毕业时的周芳

最后,她收到了三份来自哈佛、梅奥不同实验室的录取通知,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

进入哈佛开启新生活

学会了用正确心态面对未来

年2月底,周芳带着美元和两个行李箱,由同村的一位叔叔送到徐州高铁东站,转到上海浦东机场,搭乘飞机到了美国波士顿。

周芳来到哈佛大学

周芳在哈佛除了继续做老年白血病研究,还在哈佛导师的建议下做强直性肌营养不良I型(DM1)研究。

这是一种成年发病的肌肉萎缩疾病,和基因有关,会慢慢影响到身体各个系统的肌肉,患者最后可能因为呼吸系统等器官的肌肉出现问题而导致死亡。周芳的课题是想用一种新的技术来逆转这种基因缺陷,让它不再发病。她觉得这个研究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意义。

但是,周芳感觉联合培养也有压力,因为她一方面要达到国内的毕业要求,一方面要达到哈佛教授的要求,两边的课题都要兼顾,“好像同时读了两个博士。”

她发现哈佛的同学过得都挺开心,每个人都多才多艺,没有把时间全部放在实验室里。“他们一般只专注一个课题。周一到周五在实验室工作,双休日都是自己的时间,可能会一起读书或者搞音乐会,生活丰富多彩,基本上都是6年左右才毕业。我们的联合培养只有3到4年的时间。”

周芳在实验室里做科研

周芳感觉哈佛这样宽松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间很充足,学得既轻松又扎实,后期创造力很强。而自己和很多中国学生一样,原来都太注重结果,做了一两个月就想立刻看到结果,如果看不到就开始慌了,没有享受科研本身。

过了很久,她发现同学们都不着急,只有自己着急,“大家看我着急都感到奇怪,问你为什么要这么着急,这个实验不会这么快有结果的。老师也不会催促,他看到我着急反而安慰我,我是过了一段时间才调整过来。”

周芳(左)和同学们一起

来到哈佛将近一年,周芳逐渐适应了下来,她像以前一样,把时间基本上都用到实验室。大年初二不小心感染了新冠,康复后马上恢复研究,不过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状况,比如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实验遇到困难,我学会了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回想年少时期的波折,周芳并不感到遗憾,“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可能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会有一些期待,但是一定不会如你所愿。即便重来一次,可能也会有其他的波折。我不会为过去的事情去遗憾,我都是在事情发生的基础上,想着怎么样去调整,让它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