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肌萎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正视生命的终点,反思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离乡别井、分道扬镳、送君千里、爱别离苦,都是耳熟能详的感人故事,而对于沉重的衰老和死亡话题,我们却一如既往地回避思考,更说不上谈论。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结局。故此,如何好好地临终告别,你真的懂吗?

《最好的告别》这本书是“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影响力人物阿图葛文德的回响之作。他曾是克林顿、奥巴马两届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葛文德结合自己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他在美国看到的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通过医生、朋友、病人、家属等多角度,对21世纪的老年问题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中国虽然在善终文化和经济发展上没有美国那么完善,也存在差异,但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妨博采众长,了解从衰老到终结的常识,启发合宜的终老方式。同时,健在的我们,一定也会产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触感。

*当生活不能自理时,我们怎么办?

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从牙齿脱落开始,一系列的链锁反应来了,咀嚼能力变弱,营养供给缺乏。高血压、风湿病关节炎接踵而来,动作灵活性减弱。这些变老的现象都能从我父母身上得到见证。更糟糕的是母亲的眼睛,从白内障到青光眼,最后发展到双目失明。视力的丧失抑制了母亲的行动力和范围,她的世界一下子缩小得黯淡无光,以往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散步、做饭、洗衣服、看电视……如今都做不了,得需要别人帮忙。各项身体机能慢慢虚弱,肌肉萎缩无力,大小便失禁,记忆力智力退化,逐渐出现老人痴呆症状。看着母亲晚年这么悲催,我于心不安。如何让她减少无助感?如何令她晚年愉悦?如何让她宽心呢?

它要求我们每个人思考我们生活中不可以治愈的情况——我们将面对的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作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变来重塑衰老。

——阿图葛文德

我照顾母亲的强度变得越来越大,无所适从。我别无选择,母亲需要安排进养老院。葛文德在书中提到的老人之家、辅助机构,按理是最佳选择。但国内养老文化没有像美国那样走在前。我走访多家养老院,从环境、服务、位置、价格作对比,然后才确定。我只能满足安全、舒适和周到的条件,而遗憾地放弃“家”的感觉。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可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阿图葛文德

年轻时我什么都不置关心,不在乎对父母的爱,随着时光的洗礼,我也步入中年,看着他们慢慢地变老,慢慢地虚弱,慢慢地不认识我,我才发现很在乎对他们的爱。

*在生命大限将至时,我们和医生应该谈些什么?

葛文德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种:家长型、资讯型和解释型。这点是本书值得认知的常识之一,它影响我们对医治策略的选择。家长型和资讯型最常见。当初,我父亲急诊进院,查出直肠癌,我碰到的基本是家长型和资讯型的复合型医生。医生首先描述病情,然后陈述治疗方案,最后就是问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没有介绍针对该病在医学界上有多少种治疗方法,没有对比不同方法的风险和价格,除了医疗用品有国内和进口的选择。如果能遇见解释型医生真是很难得啊!

读了此书,了解家长型和资讯型的不足,以目前的医疗状况,我觉得需要主动出击,自己去寻找治疗病情的相关资料,以此弥补不足,尽量达到解释型的效果。我记得父亲做直肠癌手术前曾接受过放疗和化疗,身体因此变得虚弱。手术后,对于癌症病人,医生都是建议继续化疗。当时我没有听从医生意见,而是根据父亲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化疗风险等因素衡量利弊,选择了不化疗。一位住院期间认识的、同时期同状况、比父亲年轻的病人,因为术后选择化疗,身体承受不了化疗带来的伤害,于第二年初去世了。而我父亲过了四年,到目前仍生活着。我庆幸当时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有时候,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

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阿图葛文德

*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面对生命终点难以避免、难以忍受的痛苦,应尽量减少苦楚。医学进步延长了我们的寿命,但永远打不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生命的终点,医学的干预反而适得其反。谁也躲不过死亡,生者和将逝者都会依依不舍,悲痛万分。通过阅读本书后,我们是不是有了心理准备?懂得怎样处理最后的路程?

在世时,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守护健康,对将逝者多点关怀、多点爱心,多点陪伴,这样才不至于留下遗憾。

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阿图葛文德

婴儿呱呱落地,是生命的开始,我们懂得如何哺乳,如何教育。同样,衰老、临终和死亡,是我们必须认知的不可回避的常识。《最好的告别》剖析了年老的种种问题,纵然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当下掌控好生活,为优雅地跨过生命终点作好铺垫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