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宸妈年发布的第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年3月14日英国当地时间凌晨3时46分,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去世,享年76岁。
斯蒂芬·威廉·霍金
夺去霍金生命的,是他21岁时患上的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当初医生断言的两年生命时间,霍金不仅打破了魔咒,还在五十多年的患病生涯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事业巅峰。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夏科病、卢伽雷病、渐冻人。英国常用运动神经元病(MND),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LouGehrig)病。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百度百科
无独有偶,前两年一位前同事也不幸检查出患了这个患病率在(4-6)/10万的罕见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们再见到他,曾经意气风发的一个中年人,头发花白,神色憔悴,看起来像个老年人,再想想这个病的治愈率,真的让人难受。
疫情期间无意间在网上刷视频刷到了英国电视四台的纪录片《彼得:人类赛博格的诞生》,我对纪录片中的信息感到无比的震惊!
彼得·斯科特-摩根
英国科学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Scott-Morgan)在年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病(MND),和霍金一样,他也被医生断言或许只能活到年底。
纪录片中记载的是彼得在年开始的对自身的改造,他决定把自己的所有器官替换为机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电子人)……
赛博格(英文:Cyborg),又称电子人、机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即是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有机体(包括人与其它动物在内)身体的一部分,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通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的能力。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organism”的结合,实际上表示了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百度百科
金刚狼剧照
喜欢看科幻电影的小伙伴对赛博格自然是不陌生的,比如《星球大战》中的格里弗斯将军,《金刚狼3》中的唐纳德·皮尔斯,《正义联盟》中的维克托·斯通,《美国队长2》中的阿尼姆·佐拉和詹姆斯·布坎南·巴恩斯等,都是经典。
科幻电影中的手段真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吗?
《彼得2.0》
年的十一月,距离彼得最后一次的改造手术时间两年后,当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彼得2.0》(原名《Peter2.0:aHumanCyborg》)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入了手,想要读读这个人类第一个赛博格的自述,更多的去了解他的故事。
这是一本让人惊叹的书,充满着爱和感动——书中记录了彼得非凡的生命经历,一个关于爱、希望与勇气的人类故事。
目录
《彼得2.0》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前3/4由彼得完成,最后一部分是彼得2.0完成。书中的讲述,就是从人类彼得1.0进化到赛博格彼得2.0d的彼得和他的伴侣弗朗西斯经历的一切。
彼得的宇宙第一规则——科学
人类彼得1.0,在年患病前,是博士,拥有帝国理工学院文凭、工会学士,认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特许工程师,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移动机器人系统,伦敦城市行业协会会员和大英帝国勋章等一系列的头衔。
内页
16岁就读于英国公立学校的他,家世显赫,原本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是下届击剑队在,是戏剧学会会长,是级长还是下一届学生代表的有力人选。
可是这一切,从严苛的校长得知他的同性恋倾向后戛然而止。
16岁的彼得,一帆风顺的生活到此为止。
内页
青春期少年的叛逆,远不是被校长拿走的那些名誉所能遏制的。他开始用和以往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回绝了牛津和剑桥的录取后,彼得固执的选择了英国唯一一所开设计算机科学全日制本科课程的大学——帝国理工。
16岁少年的作文里,关于人工智能的寓言,在人类彼得1.0的生活轨迹中,从大学生活开始。
彼得的宇宙第二规则——打破规则
大学生活对于人类彼得1.0而言,是自由放松的,是终于摆脱了之前陈旧压抑的生活环境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彼得1.0被压抑的爱得到了释放,也是在大学生活的某一天,人类彼得1.0无意间遇到了他的爱人弗朗西斯。
彼得和弗朗西斯是英国同性恋合法婚姻的第一对恋人,这段一见钟情的爱恋,他们持续了一生。
而彼得的生活,注定会有许多的打破规则。
打破规则
比如他工作后坚持的“不成文规则”技术,并且在没有获得领导支持和赞同下用五周的周末时间写下的《游戏的不成文规则》畅销书,再比如在不适应公司的新领导后辞职开始单干……
面对让人类彼得1.0的生物肌体逐渐失控的疾病,彼得不得不逐渐适应自己成为残疾人的情况。基于他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了解,以及他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见解,他决定将这次绝症视为一次机会,把他对机器人技术的迷恋付诸实践,将自己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
内页
这项改造需要经历一系列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手术,手术完成后,作为人类的彼得1.0正式转变成作为赛博格的彼得2.0。
彼得的宇宙第三规则——爱
从未改变的性取向让彼得在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后一度遭遇到诸多的怀疑和打击,可是他最终也没有放开自己和爱人弗朗西斯的手,两个人相伴携手一生——如果这都不算爱,我不知道在这个高离婚率的当下,什么才算爱?
爱
正是基于爱,人类彼得1.0在自己生物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和他的伴侣弗朗西斯成立了斯科特-摩根基金会,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其他高科技系统,来改变那些受年龄、健康问题、残疾等限制的人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让无数知道他的故事的人燃起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彼得2.0所著的二十一年后
《彼得2.0》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赛博格彼得2.0所著,描绘了二十年后,当弗朗西斯的生物体即将告别人世时,两人在云端的某个地方,以人工智能的形式永生……
从古到今,人类对于永生的话题从来都是痴迷不断的。
内页
手术后,斯科特-摩根博士与外界的交流通过一个类似于“阿凡达”的外挂大脑来进行,他的生命形态也是通过AI与大脑神经的互动得以延续,这对于人类生命的定义,生与死的边界,都是一次彻底的改变。
彼得·斯科特-摩根
而科技发展的今天,的确还有很多尚未攻克的疾病让我们人类束手无策,谁能说斯科特-摩根博士的这次尝试就不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呢?
暂且不去讨论伦理,在生与死的边界,人与机器之间,你选择死亡还是成为下一个赛博格?
我是宸妈,年读书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