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中,存在显著焦虑症状的患者相当常见,既包括继发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的患者,也包括以各种躯体不适(如失眠、头痛、头晕)为主诉的原发性焦虑患者。
一些神经内科医生认为,焦虑不过是一过性的“担心害怕”,甚至可以视为罹患神经系统疾病后的“正常反应”,无需重视及处理。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先知先觉,规范用药,扑灭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火苗”,有助于预防“火势”蔓延,减轻焦虑对患者躯体状况、生活质量及功能水平的影响,最终改善患者的总体转归。
在这一背景下,《大咖访谈》第6期特别邀请到医院神经内科*朝阳副主任医师,围绕神经内科患者焦虑的优化诊疗分享了观点。
本期专家
*朝阳副主任医师医院神经内科?医院神经内科博士后。从事癫痫、睡眠障碍、神经电生理、认知神经科学等临床和研究工作十余年。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等。目前已发表中英文科研论文30余篇。?主要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生理和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以下为采访实录——
基于您的观察,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存在显著焦虑的患者比例有多大?
医院是一家拥有神经科医院,医院的总体情况,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我院接诊的神经科患者数量较多,其中很多来自基层,医院遇到诊治困难,或较长时间没确诊后才来我院就诊。这些患者存在焦虑症状的比例非常高。
具体而言,痴呆、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科常见病患者伴发焦虑的现象十分常见。数据显示,癫痫患者伴发焦虑的比例为30%左右;然而基于临床观察,真实比例可能超过50%。此外,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显著焦虑的比例也超过了一半。这些患者的焦虑情绪较为突出,尤其是对自己身体上的不适非常担心,害怕自己罹患了严重疾病。
还有很多患者以头痛、失眠等躯体不适主诉来神经内科就诊。这些患者存在焦虑的比例也很高,约为30%-50%。众所周知,焦虑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多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神经内科失眠、头痛、头晕门诊工作繁忙,患者量很大,其中很多都属于原发性焦虑。
一些神经内科医生认为,相比于神经系统疾病本身,患者伴发的焦虑并不重要,甚至属于患病后的“正常反应”。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近年来,国内对焦虑、抑郁、失眠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此类问题,无论从神经系统疾病本身还是患者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我们均应重视并积极处理。
首先,神经内科患者患病后出现焦虑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脑卒中患者常遗留一定程度的后遗症,且很难完全恢复;即便接受到了高质量的康复治疗,较理想的结果也仅仅是恢复至患病前的80%-90%。这种情况下,患者几乎必然会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家庭等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
第二,焦虑本身即可损害神经系统。例如,病理性焦虑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对海马结构造成损害,还可能对前额叶皮质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及功能水平的影响很大,甚至超过了神经系统原发病。例如,一些癫痫患者因长期患病,遂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即便目前症状控制良好,每个月仅有一次小发作,也不愿去工作,导致劳动能力完全丧失。还有一些患者因情绪问题导致治疗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治疗,影响病情恢复,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长期低下。
繁忙的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自患者进入诊室或查房开始,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识别其焦虑问题?
无论查房还是门诊,对于一名有经验的神经科大夫而言,通过观察和倾听往往就能识别出很多患者的焦虑问题。例如,一些患者进入诊室坐下后,紧张的情绪会迅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另一些患者会有很多小动作,语速很快,交谈中带有情绪色彩的内容很多。以上均提示焦虑的可能性。
此外,一些患者的症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可作为识别焦虑的线索。例如,有的患者主诉浑身上下“到处都疼”,难以用医学解释。询问后发现,患者的疼痛症状存在明显的社会心理因素,判断为躯体焦虑。
一旦发现患者疑似存在焦虑,一些简单的筛查量表也有助于明确症状性质。
在您看来,神经内科焦虑患者的药物治疗应遵循哪些原则?药物起效越快是否一定越好?
神经内科抗焦虑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需要平衡短期疗效与长期治疗需求,且平衡点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焦虑患者的求治欲往往很强,对药物抱有较高的期待。从这个角度出发,快速起效且疗效确切的药物能够较好地满足患者的这一需求。并且,药物快速起效可以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反过来也有利于病情改善;如果药物迟迟不能起效,一些患者会怀疑你开的药“不合适”,甚至会自行停用。对于情境性焦虑患者,如既往无焦虑病史、近期遇到突发事件后出现急性焦虑的患者,重视短期疗效,并在症状改善后尝试撤药,或许是合理的。
然而,对于更多患者而言,焦虑障碍的治疗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早停药而导致病情波动甚至复发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争取更理想的长期转归,急性期抗焦虑治疗即应充分考虑到长期治疗的需求,兼顾未来的症状控制及功能恢复,选择适合长期使用的药物,如可以改善焦虑但不诱发过度镇静、安全系数高、耐受性良好、无成瘾及依赖风险等。
近年来,以原研坦度螺酮为代表的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以其疗效及安全性良好、适合长期使用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可否简要分享您使用此类药物的心得?
首先,针对焦虑症状较轻的上班族,我个人常使用坦度螺酮,患者在用药后通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症状及功能转归。
以我诊治过的一位患者为例:这位患者长期以来工作压力非常大,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很高。然而,焦虑让这位患者产生了明显的不安感,包括坐立不安;这种感觉让他非常难受,也影响了工作。使用坦度螺酮后,患者的主观感觉明显改善,服药对日常工作也没有造成干扰;事实上,患者认为自己在使用坦度螺酮后的工作状态甚至比病前更好。经过约半年的治疗,该患者逐渐停用坦度螺酮,状况很好。
此外,抑郁伴焦虑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抗抑郁药虽然同时也是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但单用抗抑郁药治疗此类共病患者时,患者常出现焦虑症状的残留,临床观察与循证学证据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一些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的过程中,抑郁症状逐渐改善,但焦虑症状逐渐显露出来;问题在于,患者减停抗抑郁药的意愿又很强烈,抗抑郁药重新加量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联用坦度螺酮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此外,有些抗抑郁药治疗早期本身即可加重焦虑,此时,联用坦度螺酮也有望增强疗效及减轻副作用。
相比于传统的苯二氮?类药物及其他抗焦虑药物,坦度螺酮等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反映出医生和患者对于更理想的抗焦虑治疗的追求,有其合理性。(终)
审批编号:DSPC-NP-SED-21-09-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