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曾与一位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聊过天,他和别的医疗负责人不一样,他说话很活泼生动,没有那么多学术性的词汇,让我听得懂,同时又听不懂。精准医学研究中心是干嘛的?说白了,是研究人类基因学的。将基因学运用在医学之中,重点是防患未病。通过家族和个人基因,就能推断出我们今后会得什么病。我记得他问我看没看过《生化危机》,并告诉我现在医学可以把人变成丧尸,就是给基因打一个缺口,缺口好打,可现在技术堵不上。我觉得我听明白了,等离开了那里我发现我其实不明白,甚至基因这两个字都还没有弄明白。
以我这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看,医疗科技越来越接近科幻电影了。有人提出了概念,就有人去申请经费来试着实现概念。当然,前提是概念合理才行。医疗科技的目的,无非就是延长生命,从人类的五六十岁延长到八九十岁,后续会延长至上百岁,慢慢走向“永生”。比起破解身体密码而言,割舍肉体留下人类意识似乎更加便利。多数人的死亡从肉体开始,意识依附于肉体存在,肉体死了,意识也就消散了。一些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生命极限约岁,如果科学技术只是放在修复人的肉体上,“永生”就永远也没有希望。所以,为人类意识寻找合适的载体,以及移植途径,成为一些医疗领域的重点。医院排队挂号的时候,一些先驱者已经将健康和生命交给了前沿科技的发展。
美国田纳西州的男子,因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装上能随心所欲活动的人工手臂,仿佛一切都未改变;完全失明的加拿大男子,把摄影机拍摄的映像,直接传送到脑内,重见了光明。英国29岁色盲男子尼尔·哈尔比森成是世界上首个政府承认的半机械人,他能利用一个与头部结合的摄像头装置去“听眼神”。在这些人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英国人彼得·斯科特.摩根。
最近报道他离世的消息太多了,就不在这里做详细介绍了。简单说两句,彼得是一位英裔美国科学家,年时他被诊断出运动神经元病,这种病会使患病者全身肌肉萎缩,最后产生呼吸衰竭。这种病的另一个名字叫“渐冻症”,是和艾滋病与癌症起名的医学攻克难题。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是被此病夺取了生命。得知了自己的病后彼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弃自己部分“肉体功能”,用机器人技术替代,把自己改造成半肉体半机械的生化电子人。经过一众科学家的努力,彼得接受了包括胃造口、膀胱造口、全喉切除等手术,继而用机器代替这些器官。彼得称自己为人类首个“赛博格”,将自己的身体改造成为“赛博格”。
所谓“赛博格”是义体人类的意思,又称生化人或电子人,就是生物体和机器结合体,用生物体意识去指挥控制机器,达到增强生物体的能力。彼得把自己的机体称为彼得1.0,而把自己意识与机器结合体称为彼得2.0。年,彼得1.0就已经“死去”,彼得2.0上线,他有用的机体只剩下自己的头颅和脑子,只有眼睛还会动,语言书写能力、吃喝拉撒器官和呼吸系统都已经依靠机器维持。
其实除了彼得,还有许多国家和科学研究人员为此类科技付出了诸多努力,并且也有了不同的成果。
著名的硅谷科技公司Google的工程部主管雷·库兹韦尔,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推行者,他和一个团队正在研究将人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宣称人类将在年正式走上永生之旅,到年,人类就可以实现永生。
俄罗斯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早在年就发起了一个惊人的“俄罗斯”计划,又叫“阿凡提计划”,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位科学家,目标就是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并打造出一个与自己形象一致的虚拟人,最终将自己的意识与这个虚拟人合为一体,获得“永生”。
现实版的钢铁侠埃隆·马斯克除了创造出飞往火星的巨型星舰,也在致力于脑机接口的开发。这实际上就是一项脑机结合技术,已经取得猪和猴子的实验成功,并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人体试验。
为了更好促进研究机械与人的适配性,瑞士于年10月8日,还举办了首届人机一体奥运会。比赛项目有系鞋带、爬楼梯、倒咖啡等。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是严重残疾者,他们丧失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的行动能力,只能借助配备的假肢或轮椅,完成比赛项目。
除此之外,人类还掌握了3D打印人造器官技术、AI与纳米技术结合修正慢性疾病等技术,人类与智能机器“长久共生”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而雷·库兹韦尔年,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的说法,却一直饱受争议。有些人对此深信不疑,有些人则直呼科兹威尔就是个大骗子。虽然具有超前意识的科学家们对意识上传信心满满,但真正要实现却还有许多难以逾越的鸿沟。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将意识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特别是自我意识。如果不能解决自我意识转移问题,只是将一个人的所有思维习惯和记忆转移到了计算机,也只能是一个模拟虚拟人,并非这个人本人“活着”。但要剥离人的自我意识,又谈何容易。
目前还没有一例让人的主体意识真正脱离大脑而存活的案例,还只有人脑才能够“养活”意识,脱离人脑意识就会消亡。而人脑实在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结构,神经细胞就有多亿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称为轴突和树突的分支连接多个其他神经元。因此,即便刻板地复制出人脑的结构,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而且即便有了这种复杂的“线路图”,其运行机制还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况且,人的意识真的就完全存在于人脑中吗?现代研究也发现了更多不确定性,比如说研究发现,人的消化系统里就含有1亿个神经细胞,这些会是意识产生和存在的一部分吗?而一些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人,也出现性格和记忆发生朝着供体提供者转变的趋势,这些与意识又有多大关联?这一切都还有待未来的科学去破解,因此,人的自我意识何时能“上线”,还无法确定。
另外,即便是实现了人类意识移植,那人类意识会是永存的吗?一个大脑正常的人,死亡前意识依然是正常和清醒的,这就说明意识最起码比肉体“活”得更长久。也就是说人类最终如果能够发明一种能把意识“养起来”的设备,意识是暂时不死还是永远不死?换句话说意识也会老吗?虽然现在并没有意识也会衰老的证据,但是意识也同样会得病的苗头已经凸显出来,比如说抑郁、自闭等病因,哪个敢说不是意识得的病?人类永生看似太过遥远,时间又太过神秘。
一些天文学家根据卫星普朗克对宇宙的一些数据监测之中,即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极化各项异性数据里得出宇宙现在的年龄是.2亿岁左右。这也就说明了宇宙并不是一个无线存在的世界,其还是有着寿命的。连宇宙都有寿命,更何况可以随着肉体消散的人类意识呢?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平行关系?人类的意识属于时间还是空间?改变其中一项,另一项会不会也随之改变?浩瀚的数字,浩瀚的生命,科技要走的路很远很远。
不管怎么说,先驱者们的付出并非没有收获。有他们的存在,医疗科技和人体认知才会不断提高。在此,希望彼得还有和他有着同样梦想的先驱者意识永存。